【学术讲座】廖可斌教授:从中国古代文人的特点看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传统特征
作者:齐鲁文化研究院 潘磊 发表日期:2023年03月22日 08:59 点击:[]
3月20日上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云官方网页版齐鲁文化研究院和社会科学处联合主办的社科大讲坛1276期暨齐鲁文化论坛117期在千佛山校区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基地学术委员廖可斌先生应邀作题为“从中国古代文人的特点看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传统特征”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吕文明教授主持。齐鲁文化研究院师生和千佛山校区其他院系部分学生共同聆听了讲座。
廖可斌以反思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发展为切入点,指出“五四”以来学界主要用西方文学观念来观察中国文学,以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四分法剖析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文学本质指向虚构性和情感性。他提出既要反思和重新清理以往学术成果,同时警惕不要走向全盘否定的另一面。廖可斌勉励大家做学术研究不要随波逐流,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学术价值观,即“研究什么”与“怎么研究”。接着,廖可斌总结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特点。一是文人身份不同于西方纯粹的“文学家”,而是往往集政治家、文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由此强调立功立德立言、齐家治国平天下;二是文人哲学观念中辩证思维高度发达,但逻辑思维能力不足;三是对文学形式和体裁的不断探索。与此相应地,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传统特征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实主义传统,强调“文以载道”,文学是实现政治理想的媒介,这与西方文学传统尤为不同,但由此也造成创作中想象力的匮乏;二是生活伦理传统,强调对“善”与“美”的呈现,但也由此造成中国文学对人性和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展示不够真实和深刻;三是美文创作传统,士大夫阶层的雅文学始终占据古代文学发展的主流地位,同时造成文学创作过分追求形式主义和形式美,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