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张曼教授:翻译文学:中外文学研究新话语

作者:外国语学院 颜红 蔡姗姗 发表日期:2021年07月04日 10:34  点击:[]

6月29日下午,外国语学院与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社科大讲坛第1177期讲座于长清湖校区文渊楼A区313会议室开讲。本次讲坛特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副编审张曼教授担任主讲,作了题为“翻译文学:中外文学研究新话语”的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主持,学院部分老师和研究生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首先,张曼介绍了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她谈到对翻译文学归属的大讨论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1949年之前,第二次是1980年代,第三次是1990年代至今。随后,她向大家梳理了1949年到1980年代的文学史没有列入翻译文学的著作,1980年代论及翻译文学的部分论文以及1990年代及之后的文学史列入翻译文学的著作。经过详细地梳理,张曼总结出了四种翻译文学归属说:外国文学说、中国文学一部分说、双重国籍说、三角关系说、三者并立说。然后,张曼阐述了翻译文学的翻译性与中外文学关系新话语这一话题并指出文学的多种影响。她谈到影响是中外文学关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媒介,而影响的媒介则是译本。谈及翻译性,张曼认为翻译性是译入国文学系统意义上的,是译入语思想、思维和观念意义上的,而不只是信息传递意义上的。之后,张曼对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进行了思考与反思。她谈到中国文学走出去是社会学话语,中外文学关系是对话话语。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中国文学走出去是如何在译入语文化中建构原语文化的话语,而中外文学关系是如何在两种文化间平等对话的话语。在如何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方面,张曼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对其“学术话语”建设;二是在单元层次的基础之上,从体系层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话语建设和传播;三是强调文化的共通性,降低意识形态色彩。

讲座结束后,张曼与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就文学作品如何选择译本、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以及对翻译文学的展望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张曼,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副编审。研究兴趣为翻译文学,比较文学。出版专著《老舍翻译文学研究》(2016)、《老舍中外文学关系研究》(2018)等,译著《解析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2021)等。

分享到: